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嗎?”
讀經:約5:1-10
1
這件三十八年病人得醫的神跡發生在靠近耶路撒冷羊門的畢士大池旁。
畢士大何意?
恩惠的房子,滿有慈愛與憐憫的居所。
從何得名?
據傳有天使按時下來擾動這池,水動的時候,第一個下去的人,無論患什么病,都得痊愈。所以此處成為了“絕癥候診室”。
畢士大,一處醫治的泉源。
2
這里真的充滿恩惠嗎?
經上這樣記載:旁邊有五個廊子,里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干的許多病人。入目的是病痛、凄涼與淚水,哪來的恩惠?!
你會說,不,時間未到,水一動,就可見恩惠與愛了。
想象一下水動的情景吧……
盼星星、盼月亮、盼水動,漫漫長夜期待黎明。
終于水動了,心激動,人行動。
為了爭取第一個跳入水池,好獲得醫治。肯定不再有謙虛禮讓了,眾人不惜相互擁擠,相互傾軋,相互扭打……喊聲、哭聲、咒罵聲,充斥空中。本就因著病痛,行動不便,但為了爭奪惟一的名額,那混亂的場景一定慘不忍睹。
第一個跳入水池的人,固然得了醫治,成了幸運兒。可是有誰會為他喝彩與祝福呢?他得醫治意味著他人要等下一次,而下一次又會是什么時候呢?有誰能明白他們的痛苦有多深?絕望有多大?這恩惠之家,此時豈不成了名符其實的悲慘之家嗎?
3
為何適得其反?
還是因為畢士大的本身,因其自身的局限。
受時間的限制:必須是水動的時候。
受地點的限制:必須下到池中。
受人數的限制:只有一個,且是第一個。
當然更是受到醫治范圍的限制,因為人除了身體外,如良知的譴責、內在的憂傷、靈性的無知等,又怎能藉此得以痊愈呢?
是否有一處超越這畢士大池子的存在,不受任何局限,隨時隨處,讓凡轉向尋求的,都必得痊愈呢?
4
“你需要痊愈嗎?”
這一問詢使三十八年的病人愣了,述苦式的表達了無奈與無助。“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
“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拿起褥子,他與正常人無異。即刻就痊愈了,他走動著。
“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誰?”
面對猶太人的質問,他一臉悶,不是不說,是真不知道誰叫他走的。
后來,當耶穌在殿中遇到他,提醒也是警告:不要再犯罪。他才恍然,原來是耶穌。
5
是耶穌,就是耶穌!
是耶穌看見病人,知道他病了許久。
是耶穌問詢病人,撫慰他孤寂落寞的心。
是耶穌吩咐病人,帶著權能的醫治,使他立時痊愈。
是耶穌,滿有憐憫、慈愛;又有能力,一句話命立就立。
耶穌顧恤人的軟弱、體貼人的卑微、醫治人的傷口,他是真正的“畢士大”——滿有恩惠的居所。
耶穌能夠給予人真正的平安,不受任何時間與地點的限制,也沒有人數與次數的局限。他誠懇地向我們呼吁: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里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這樣一位偉大奇妙的主耶穌,你認識了嗎?你與他的關系如何?你我是否竭誠地跟隨,并緊緊地信靠?
贊助商鏈接